不可否認的,露營活動的確創造了一股難以想像的商機,但我說的並不是如供應商與消費者直接買賣的傳統模式、或是網路訂購寄送商品的電商模式,而是透過一群概念相近且互相體諒的好友們同露而產生的人際消費行為(朋友團購→營地面交),這樣的模式毫無獲利可言(也不想對外營利),卻是居住各地的朋友們互相分享當地特色商品的絕佳途徑。
仔細思考可以發現,露營其實就是生活的另一種方式,所以只要與生活相關的食、衣、住、行等各類好用商品,都會是這種人際消費的標的物。像是有日本SP黑卡的經紀人幫忙大家購買各式露營裝備、B牌雨鞋;深山鬼燈大師推薦的各式燈爐配件及農特產品(辣椒醬、醬油);淘寶團長尋找的斗篷、毛毯、穿著配件;努力求學中的天燈大師也一樣提供LED燈泡及宜蘭農特產(臘肉、豆腐乳)的選購,當然還有其他清潔品、爽身粉等五花八門的購物內容,雖然聽起來都微不足道,卻大大方便了居住不同地方的朋友們得以分享各地不同產物的樂趣。![](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5MFZOH86so7v95lyLeU8WOJiwKr1-qO_TOsQrtZFvu1KoHB3ESINThzMYjzrHEeEq5tKcVhMOUloFn_rWsaU7T3mCCz2EKwmHv0yhngdcIEzqmoz4o70=s0-d)
於是我們總在營區碰面時問著同一句話:「我還有欠你什麼錢嗎?」像是問候,也像是隔著一層親密的人際交流與產品供應商產生了相連結。這是不具規模的社群經濟體,卻充滿著濃厚的認同與情份,而且好友限定。
當越來越多人積極投入想透過「露營」來謀取一段時間限定的有限商機,我們還是樂於分享這種朋友間的小商賈模式,像是早期原住民朋友翻越中央山脈與另一頭的好友分享交換物資一般,沒有獲利,卻獲得更深更穩固的信任,和真情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