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為了孩子所以才出門露營,但吊詭的是,平常在家裡或學校都可以遵守規矩的孩子們一到了戶外就成了脫疆的野馬或被放養的牛羊般擁有無限自由,甚至是太過自由,導致孩子們發生意外或是犯錯的狀況不時出現。但其實出門露營也是在體驗「小型社會的生活共處方式」,而這些露營生活的準則與基本態度,端看家長如何去引導和帶領,而非到了戶外就全然放生,然後任孩子們進行著不懂節制的玩樂行為。
人一多就膽大,孩子也是一樣。當一群孩子在一起,就會產生莫名強大的勇氣去嘗試各種他們覺得有趣的行為。如同我們這群朋友的小屁孩們一樣,在給予相當的自由空間後,就集體爬到朋友的車上玩耍,原因無他,因為有趣。但這樣有趣的結果當然是受到嚴厲的處罰及全體一家家去道歉。對於這樣的行為,朋友們一致覺得不妥,且有必要強化對孩子們的「露營時間管理」,讓孩子明白即便是出門露營,也要懂得動態與靜態時間的區別。於是經過大家的同意後,從上個月我們就開始進行「露營活動管制時間」,清楚地規定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以下為大概的時間區分,或許可以當作一些參考,當然也需要視當天的狀況調整。
大致上來說,就是增加孩子們在自己帳內進行靜態活動的時間,像是看書、做功課、午後休息等等,除了讓孩子懂得安靜穩定外,也真正地提供更多時間讓孩子跟父母親一起互動和對談。至於睡前的靜態時間更有助於緩和孩子們的情緒,避免孩子做惡夢及夜哭的狀況。
這樣的規定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也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家庭。不過對我們這群有共識的朋友來說,的確有效地讓孩子們調整自己露營活動的習慣,也意外地創造了包區時的安靜睡午覺時間。
我們的孩子們一樣調皮且不完美,但家長們總不忘時時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然後適時地調整方式來引導孩子們學習與成長。帶孩子出門露營或許可以很輕鬆,讓他們有吃有玩,大人就可以在一旁納涼。不過我們選擇的是比較麻煩的方式,因為相信這樣的過程才能讓孩子們走在正確的方向。
帶孩子出門露營是一種生活樂趣,更不可否認的是一份教養的責任。我們還在摸索及學習中,也感謝孩子們可以配合著家長,為我們所期望的生活方式而努力。
愛上露營,其實是用一樣的態度,愛上生活的另一種型態。![](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u5MFZOH86so7v95lyLeU8WOJiwKr1-qO_TOsQrtZFvu1KoHB3ESINThzMYjzrHEeEq5tKcVhMOUloFn_rWsaU7T3mCCz2EKwmHv0yhngdcIEzqmoz4o70=s0-d)
愛上露營,其實是用一樣的態度,愛上生活的另一種型態。
--------
2015/11/4補充:
如內文所說,會採取這樣的管制時間,其實有其前因後果,前因是孩子們因為太過熟悉和自由,導致無法判斷是非對錯,於是做出一些不該做的行為,我不會說是孩子「太有創造力」,而是「自律的能力」尚未健全;後果就是得由父母親來協助規範與引導,這是執行的始末。
2015/11/4補充:
如內文所說,會採取這樣的管制時間,其實有其前因後果,前因是孩子們因為太過熟悉和自由,導致無法判斷是非對錯,於是做出一些不該做的行為,我不會說是孩子「太有創造力」,而是「自律的能力」尚未健全;後果就是得由父母親來協助規範與引導,這是執行的始末。
再者,朋友在出門前都會先詢問孩子們想帶什麼樣的書和桌遊玩具,可以在靜態的時間與父母一起進行,而非單純只是溫習功課。這些孩子們平日就已經少接觸3C,出外露營更是嚴禁,所以不會有在帳內依賴3C的狀況發生。但相對地,父母得在靜態時間花更多心力去陪伴孩子,也多了許多和孩子一起對話互動的時間。 孩子們太熟,總是跑到各家去玩耍,像是別人家的小孩一樣。平日上學的相處時間已經很少,出門露營或許可以多試著跟孩子互動,而非為了與朋友互動而讓孩子四處自由。(或許只是給爸媽自己自由?)
至於這樣的管制時間,其實是充滿彈性的,如果孩子表現好,自律能力提升,我們會看狀況放寬,但基本的大區塊動靜原則是不會改變的。一旦有發現值得探究的生態,大人小孩都會互相分享和觀察,如 #睡外面戶外小教室 就是這樣的累積。在孩子學會正確判斷與自律前,父母從旁協助和引導的責任更是巨大,搭收帳時的身教,亦同。
最後我想說的是,雖然家庭露營不像參加童軍般完全嚴謹且真的按表操課,但仍是一種生活的學習。除了學習肆無忌憚地玩樂,更要學習「規矩」。當然這是我們這票朋友的共識,如內文所說不見得適合每個家庭,因此您們也可以看完後笑笑以對。教養方式不同,想要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囉。
喔忘了補充,我們的孩子不是一個月或更久時間才出門一次體驗大自然的美好(盡情玩樂?),而是幾乎週週出門露營,於是更要讓他們了解戶外生活也是一種有規矩的生活。
延伸閱讀:
孩子的,露營作文報告
孩子,你為何哭泣?
孩子的,露營作文報告
孩子,你為何哭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